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這為我們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新遵循、新要求,即以構建現代環境法治體系為目標,不斷提出新思路、探索進入新境界、努力開創新局面。
一、構建現代環境法治體系的新思路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秉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最嚴法治觀,就如何構建現代環境法治體系,全面落實民法典的“綠色條款”,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而又實實在在的新思路,同時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和討論的新問題。例如,有學界專家提出,我國民法典中第一次確立“綠色原則”、第一次系統規定“綠色義務”、第一次專門銜接“綠色訴訟”,其意義不僅在于擴大了綠色法律制度的領域,促進環境治理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也在于為民事活動提供了約束,為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活動提供了民法依據。在適用時不僅需要注重其限制性、系統性,也要認識到其與傳統民法的裁判方法、適用規則的差異,探索環境司法獨特的法律適用規則。
有實務專家認為,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強化綠色原則在環境法治中的引領作用,充分把握立法精神,推動民法典綠色條款準確適用。在物權編,要準確把握物盡其用與綠色使用的關系;在合同編,要準確把握尊重意思自治與綠色干預的關系;在侵權編,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傊?,要注意運用體系化思維,融會貫通各個條款間的關系,把握具體規范的立法宗旨,妥當運用于個案之中。
還有學者認為,民法典明確了生態修復的責任承擔方式,同時規定了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的懲罰性賠償、確立了公益訴訟制度。但環境修復責任只能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來實現,而懲罰性賠償是以私益訴訟的形式來實現,兩者無法兼容。因而,環境修復責任與懲罰性賠償兩種責任不能并用,以避免綠色條款被過度使用。
盡管在有關綠色原則和綠色條款一些具體問題的理解與適用上,還存在一些不同觀點和認識,但以下這個判斷是一致的: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來看,我國走過了從污染控制到質量規制的階段,已經步入了一個生態共治的新時代?;谶@樣的共識,專家學者們所提出的有關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思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們對更深層次治理模式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生態保護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的轉換和拓展,也是對以往已見成效的治理模式的升華。從司法實務部門來看,相較于將綠色條款納入民法典,正確理解綠色原則及其相關規定并保證其所體現的生態規律在實踐中得到合理實施,是我國進入民法典時代后民法與環境法面臨的更大挑戰。面對一些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中的現實問題,實務界已經關注并明確提出,在審理某些新類型案件中,要避免不適當地使用綠色原則為政府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背書,過度限制乃至侵蝕物權人的合法權益。實踐中,還有其他一些現實問題和裁判規則需要深入研究,比如,有關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交易、環境容量使用權交易、生態價值補償等的裁判規則;又如,如何裁判與規范土地使用權合理設置及土地規劃變更,從而服務保障氣候變化的應對等問題。必須注意的是,綠色條款不能被泛化,更不能被濫用,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生態環境司法治理的思路與方法更新
如果以現在為一個時間點回望過去的若干年,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已經取得不少可圈可點的成績,應當進行必要的總結。各地法院不斷探索綠色原則的法律適用,涉及綠色原則的裁判文書已經超千件,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應當進行必要的梳理。比如,有的將綠色原則作為加強裁判文書說理、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教育的途徑;有的將法律規范與綠色原則共同作為裁判依據,結合起來一起適用,審慎發揮了基本原則的創新與修正功能。
因此,生態環境司法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梳理總結司法實踐經驗、提煉裁判規則,加強綠色原則類型化適用路徑研究,以減少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有新站位、新思路、新方法,不能簡單套用以往的某些做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就是鼓勵我們既要嚴格司法、公正司法,又要拓寬思路、勇于創新。
毫無疑問,生態環境的司法治理同樣需要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不忘老祖宗,始終走正道、善于闖新路,讓理論之樹常青、事業之樹常青,不斷以新的作為、新的成就告慰老一輩革命家?!边M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依法有序,這是保證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生態環境司法治理的必要條件。無數的實踐證明,凡是拓寬思路、思想解放的地方,工作就打得開新局面。同時也要認識到,緣于在國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司法改革難度會更大一些,因此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來展開,匯聚蘊藏在人民之中的無窮智慧,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改革就能擁有最廣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最后,應當繼續關注新類型案件和司法新動向。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率調研組在四川法院調研期間,專門到成都環境資源法庭了解情況,對有關新類型案件給予關注,要求在依法妥善審理的基礎上,加強前瞻性研究,為完善相關領域的審判規則、治理規則提供實踐基礎。筆者認為,要落實好這一要求,應當密切關注司法實踐,觀察司法現象,發現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致力于從中提煉學術命題,通過學術研究形成系統理論,再為司法實踐提供支撐和指引,必將成為生態環境司法研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更新生態環境司法治理的思路和方法的必然要求。
?。ㄗ髡邌挝唬赫憬ど檀髮W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