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rl7qn"></th>

        1. 是尋釁滋事還是故意毀壞財物
          2024-08-01 10:14:44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羅開卷
           

            從構罪要件上看,任意損毀財物型尋釁滋事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是清晰的。如前者為任意損毀公私財物,破壞社會公共秩序,被損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或者多次任意損毀公私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行為;后者為故意毀壞公私財物,造成財物損失5000元以上、毀壞公私財物3次以上、糾集3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但因兩者的行為特征有相似之處,皆為毀壞公私財物,實踐中對于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是構成尋釁滋事罪還是故意毀壞財物罪抑或無罪(民事侵權行為)存有爭議。且因尋釁滋事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不同,故有必要結合兩罪的罪質,對毀壞公私財物行為的法律性質進行探討。

            一、成罪要件:被損毀財物價值大小是主要考量因素

            雖然任意損毀財物型尋釁滋事罪侵犯的主要客體為社會公共秩序,次要客體為公私財物的所有權,而故意毀壞財物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但被損毀財物的價值大小是判斷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還是故意毀壞財物罪抑或無罪的主要考量因素。具體而言:第一,如果被損毀財物的價值不滿2000元的,一般不以犯罪論處,按照民事侵權處理即可。但是,如果多次任意損毀公私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或者毀壞公私財物3次以上、糾集3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可以故意毀壞財物罪立案追訴。第二,如果被損毀財物的價值在2000元以上不滿5000元的,一般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但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當然,如果毀壞公私財物的情節嚴重的,可以故意毀壞財物罪立案追訴。第三,如果被損毀財物的價值在5000元以上的,該行為可能同時構成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此時系想象競合犯,應從一重處。對此,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解釋》)第七條規定:“實施尋釁滋事行為,同時符合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敲詐勒索罪、搶奪罪、搶劫罪等罪的構成要件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p>

            二、區分要點:損毀公私財物行為是否具有“任意性”

            實踐中,對于被損毀財物的價值在2000元以上不滿5000元,且不具有毀壞公私財物3次以上或者糾集3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的情形,因不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在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上,有時存在爭議;對于被損毀財物的價值在5000元以上的,因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法定刑明顯要低于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此時存在以故意毀壞財物罪還是以尋釁滋事罪定性的爭議。實踐中有相當部分案件雖然最終以尋釁滋事罪定性,但最初卻是以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立案,亦說明故意毀壞財物罪與任意損毀財物型尋釁滋事罪之間容易產生混淆。筆者認為,準確區分兩罪的關鍵在于損毀公私財物行為是否具有“任意性”。具體可綜合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判斷:

            1.“任意”的基本內涵?!叭我狻笔侵竿耆鶕€人的意愿行事,隨心所欲,沒有拘束,不加限制。任意損毀公私財物,即行為人出于一時興起或者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沒有合法根據和合理理由,隨心所欲地損壞、毀滅公私財物,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權益和社會的利益。

            2.主觀上是無事生非、借故生非還是事出有因。行為人出于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等動機,無事生非,尤其是酒后滋事,任意毀壞公私財物的,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行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發矛盾糾紛,借故生非,即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等,任意毀壞公私財物的,也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當然,如果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發或者被害人對矛盾激化負有主要責任的,則不再是借故生非,而是事出有因,此時毀壞公私財物系“有針對性”,故《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解釋》第一條第二款明確將之作為排除行為人系借故生非的法定理由。對于事出有因,行為人出于報復等個人目的,而非基于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等動機,有針對性地毀壞特定的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應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另外,上述解釋第一條第三款規定:“行為人因婚戀、家庭、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毆打、辱罵、恐嚇他人或者損毀、占用他人財物等行為的,一般不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經有關部門批評制止或者處理處罰后,繼續實施前列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的除外?!币嗾f明前段為事出有因,排除尋釁滋事;后段為借故生非,可認定尋釁滋事。

            3.客觀上是“任意”損毀公私財物還是“有針對性”地損毀特定公私財物。這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問題。對此,贊同采取“雙替換”的方法,如果某一損毀財物的行為同時滿足雙替換的要求,就可以認定該行為具有主觀上的任意性,屬于尋釁滋事。一是替換行為人,即把行為人替換成普通的社會人員,如果其在相同情境下一般不可能作出同樣或者類似行為,那就說明其行為具有任意性,屬于尋釁滋事;如果普通人也可能實施類似行為,則不具備任意性,不屬于尋釁滋事。二是替換被毀壞財物,由于尋釁滋事行為要求的行為對象是隨機的、偶然的,所以其對象應具有可替換性。如將原有財物替換為不屬于被害人的其他財物,若實施損毀的行為人仍不會停手、停止損毀行為,則足以說明其主觀方面具有損毀財物的任意性,屬于尋釁滋事。反之,如果將財物替換掉,行為人不再實施侵犯,則不屬于尋釁滋事。而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的犯罪行為通常是由某種現實原因引起的,行為人可能是出于對財物所有人的打擊報復、嫉妒心理或其他類似有針對性的心理態度,通過毀壞財物使財物所有人受到財產損失是其犯罪目的,因此其主觀上不具有任意性而是有針對性。正如有觀點認為,任意損毀財物型尋釁滋事罪的對象一般是不特定的,行為人對損毀的對象事前是無預謀的,屬于臨時起意,不管侵害對象特征發生變化與否,行為人都會實施犯罪。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對象一般是特定的,侵害對象一般是事前預謀好的,一旦侵害對象特征發生變化,行為人一般不會實施犯罪。

            4.侵害的法益除了公私財產所有權外,是否還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立法設立尋釁滋事罪的初衷是出于對社會公共秩序的保護,是否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是認定尋釁滋事罪的價值起點和邏輯終點,應結合周邊環境、行為持續時間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無事生非、借故生非,任意毀壞公私財物,致使不特定的財物處于不安全的狀態之下,一般可以認定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即行為人所實施的任意損毀財物行為系為了達到破壞社會公共秩序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該種情形雖然也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但更主要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以尋釁滋事罪論處。相反,如果事出有因,有針對性地毀壞特定的公私財物,行為人唯一的、直接的目的就是使被害人財物受到損失,而無破壞社會公共秩序之意圖,事實上也不會致使不特定的財物處于不安全的狀態之下,毀壞財物的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

            三、案例剖析

            案例1:劉某因停車事宜與汽修店員工發生口角,后劉某于晚上11時許再次至汽修店門口,將隨身攜帶的紅色油漆潑灑該店門面及停放在該店門口人行道上的一輛轎車,造成該轎車物損1.4萬余元。公訴機關指控劉某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劉某及其辯護人提出,本案事出有因,應定性為故意毀壞財物罪。該案中,如果說劉某用油漆潑灑汽修店門面系事出有因,具有報復性質,但其與停放于人行道上的轎車之主并無過節,用油漆潑灑該轎車的行為則是無事生非,任意毀壞他人財物,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情節惡劣,故生效裁判認定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

            案例2:唐某與李某因感情問題發生爭執,后為泄憤至停車場,通過使用磚塊、充電寶等物敲砸和用腳踢踹的方式,將停放在該處的王某借給李某使用的轎車損毀,并在車身上劃刻辱罵性字眼,涉案轎車物損7200余元。公訴機關指控唐某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而辯護人認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該案中,唐某因與李某產生矛盾,系事出有因,為報復李某,有針對性毀壞李某借用的轎車,即在犯罪對象的選擇上是明確的、特定的,犯罪行為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而非社會公共秩序,物損7200余元屬于數額較大,故生效裁判認定其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案例3:黃某等人在未辦理手續情況下多次糾集車隊至被害單位苗圃處傾倒渣土,造成被害單位栽種的大量樹木被損毀致死,被損毀的樹木價值9萬余元。公訴機關指控黃某等人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一審法院亦認定黃某等人糾集他人多次任意損毀他人財物,情節惡劣,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該案中,黃某等人在主觀上并非無事生非,而是在特定的地點、毀壞特定的財物,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而未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物損9萬余元屬于數額巨大,故二審法院改判其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ㄗ髡邌挝唬荷虾J械诙屑壢嗣穹ㄔ海?/p>

          責任編輯:黃東利
          成人看片毛片免费播放器_欧美特欧美特级一片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_Av国产91在线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