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法學的研究如火如荼,并被2023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作為要加快發展的新興學科所肯定。數字法學因為跨文科和理工科,故屬于“新文科”和“新法學”。數字法學實現法學與計算機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所以在有些時候也被稱為“計算法學”。2024年1月,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編修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中,法學一級學科下設“網絡與信息法學”“交叉法學”,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下設“計算政治學”的交叉學科,這些學科都和數字法學相關。按照“試行版”的規定,網絡與信息法學以調整網絡與信息領域社會關系中的法律規范為研究對象,交叉法學是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滲透而產生的新興法學學科,是以特定專業領域與法律交叉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總稱,計算政治學則是政治學與計算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運用量化、質性和規范研究方法,運用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更貼近復雜現實世界的仿真模擬與實驗方法,來研究政治活動及其發展規律。不論數字法學還是計算法學、網絡與信息法學、計算政治學這些名稱,其實都反映出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刻影響。就法學而言,這種影響不僅引發法治實踐的變革,而且深刻改變法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數字法治實踐對傳統法哲學提出了挑戰。數字法學的蓬勃發展亟待建構數字法哲學的研究范式。數字法哲學必然以數字法治的實踐為基礎并受這種實踐制約。數字法哲學應當為數字法治發展提供價值指引,也應當為數字法學提供理論滋養。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褚爾康的專著《數字法哲學研究導論》(遼寧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順應時代的需要,為讀者勾勒出數字法學研究的新圖景。我認為該書具有兩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初步建立了數字法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首先,構建了涵蓋理論、規范、解釋、系統、證據、執法、監督以及算法的多維空間的數字法學研究框架。其次,提出了數字法學、數字法哲學的概念。數字法學是傳統法學為適應數字時代變革的轉型升級,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對象的代碼化法律規范體系為基礎,借助算法的力量,通過法律規范體系內部的體系化和模型化,實現現實社會法律運行過程與抽象數字空間要素的緊密耦合,進而利用信息化模型的方法規范和調整法律活動,確保法律實施的精準與高效。數字法哲學是對法哲學傳統的賡續和發展,其展現豐富的數字生活邏輯,以獨特的數字知識構架,為數字時代的法治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規范指引和價值評價等功能。再次,提出一些重要的命題,例如“代碼法律化”(法律規范必須通過代碼的轉換才能在信息空間中有效發揮作用),也指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技術規則與法律規范的融合、以算法為工具的特殊治理方式等。從法律和數學的關系角度,運用數學公式和邏輯演繹,從理論上深入探討數字技術如何重塑法學的基礎理論。
第二,深化了法學與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首先,推動法律實踐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通過構建代碼化模型體系來轉化現實認知,促使數據感知、分析處理模式的轉變。以數據本體為對象,通過系統工具重構認知,形成連貫的解釋系統,使法律規則系統“算法化”。其次,深刻洞察現實法律世界中數字技術的應用,搭建從數字空間到現實世界的橋梁,為法律與技術的融合提供建議。不僅在學術上為讀者提供一種新思維,更為司法實踐指明了適應數字化轉型的可行性。例如,該書指出數字化為證據保全、質證和認證提供了技術手段,并為提高司法透明度和證據真實性提供新視角。還提出了行政執法和法律監督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徑,例如,通過建立監督工具體系、流程體系和應用領域的監督模型,提高監督效率和質量。
2020年底,我曾收到爾康教授寄來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新時代黨內監督運行機制理論的系統構建》。2022年,他從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調入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擔任教授,并在“數字治理”“黨內監督”兩個研究方向持續發力。2023年,他完成“計算政治學理論與實務研究系列”兩部專著《計算政治學的空間范式演進研究》《紀檢監察智慧監督體系構建研究》(山西經濟出版社)。他的勤奮、踏實、認真、直率承繼了山西汾陽褚氏的家風。他在學術生涯中跨越工學、法學兩個學科門類,在法學門類下,又縱橫于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紀檢監察學等一級學科研究領域。我知道他在數字法學領域深耕已有十年,其學術視野之廣博、研究之深入,令人欽佩。
法哲學的重要功能是對現實法律關系和法律規范體系的反思。建構工作在學科初創期是很有必要的,但反思的環節也不可或缺。雖然本書在開篇談到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之爭,在結語研究法律異化與法人類學的數字轉向,但是總體而言,該書對價值和倫理問題的關注度尚不夠,這從全書并未專章研究數字法學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就可以看出。法學界應當對技術濫用、價值扭曲和監督缺乏等一系列深層次治理問題進一步研究,解析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困境,深入討論如何實現安全與技術發展之間的平衡。殊不知,數字化、智能化如果沒有人性、人權、人文關懷的價值觀加持,如果沒有民主、法治的基礎保障,極易發生異化。在充分保障國家安全和公民權利的前提下,還應當大力推進國家數據開放,完善公共數據管理機制。
當然,讀者似乎也不應對本書求全責備,因為作者將書用“導論”命名,就體現了這種探索性。在數字化的浪潮中,在思想的旅程中,作者和讀者都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期待本書能為提升法律實務界和全民的數字思維和數據意識有所助益。
?。ㄗ髡呦滴鞅闭ù髮W行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