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二○二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天津高院黨組書記、院長李靜到津南區人民法院調研指導工作。王奕鈞 攝
2023年9月25日至26日,最高人民法院調研組深入天津法院調研,圍繞強化審判管理、做深做實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就進一步做好訴源治理工作提出要求。近半年過去,天津法院取得了哪些新經驗、新成就?記者專訪了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靜。
記者:最高法調研組強調,抓實公正與效率,必須做實訴源治理,主動融入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天津法院在訴源治理方面成效如何?
李靜: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訴源治理是促進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一項事半功倍的工作。天津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牢固樹立新時代能動司法理念,將化解矛盾、定分止爭職能向源頭和前端延伸,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2023年訴前化解糾紛12.1萬件,同比上升44.05%。多家法院加強人民法庭與基層組織聯動解紛經驗入選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典型案例。7家單位入選全市“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
記者:圍繞訴前多元解紛工作,天津法院都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李靜:天津法院始終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調解工作全過程,堅持調解優先,做實司法調解,將訴調對接的“調”向前延伸,讓“解”更深入民心。一方面,持續推進人民調解,推動糾紛實質性解決在訴前。天津市委市政府對法院解紛工作給予有力領導和指導,市政府與高院聯合下發府院聯動意見,市委政法委與高院聯合制定推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實施意見。天津高院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指導,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組織入駐法院調解平臺。目前共有1916家調解組織、基層治理單位和2859名調解員入駐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和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開展訴前調解,就地化解糾紛4215件。另一方面,著力擴大解紛“朋友圈”,推進訴調對接。完善與僑聯、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等11家單位的訴調對接機制;與市住建委、市教委、市公安交管局等單位共同開展住房、教育、道路交通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2023年通過“總對總”訴前委派調解糾紛1.7萬件,調解成功率達83.7%。
記者:抓訴源治理,核心在“源”。天津法院是如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產生?
李靜: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就是在“治未病”。天津法院切實增強行動自覺,找準參與治理的結合點和著力點,積極延伸審判職能,主動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訴源治理大格局。一是以人民法庭為抓手,將司法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的最末端。充分發揮人民法庭解紛前沿陣地作用,開展“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活動,全市74個人民法庭深入村鎮、貼近群眾、化解矛盾,結案12.5萬件,同時,加強與基層政法單位、自治組織的對接,主動走進矛調中心、行業街鎮進行調解,推動矛盾糾紛在基層就地化解。二是創新訴源治理工作模式,提供精準司法服務。打造行政爭議多元化解中心,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健全無訟鄉村、社區、商圈工作機制,與市統戰部、市工商聯聯合設立商會法官工作室,推動民營經濟領域糾紛源頭化解。三是做深做實司法建議,深度融入社會治理實踐。針對審判執行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深挖根源、找出癥結、剖析原因,及時發出司法建議。2023年,共發出司法建議844份,平均反饋率、采納率均超過96%,推動被建議單位進一步堵塞漏洞、完善制度。
記者:下一步,天津法院如何深化訴源治理工作?
李靜: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考察天津時強調“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任務”,要“創新城市治理,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天津法院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能動司法要求,落實市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動,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天津實踐。積極延伸審判職能,強化訴前多元解紛,因地制宜推動矛盾糾紛訴前化解,堅持注重辦案與參與治理并重,推動矛盾糾紛在基層就地化解;深化訴訟源頭治理,有針對性地加強矛盾糾紛預防處理,切實提高司法建議反饋率、采納率,堅持以案釋法,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弘揚法治精神;堅持司法為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力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設,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全面推進天津市現代化大都市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