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而不是某個行政機關或某個部門的利益。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一旦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行為就要停止執行,那么社會的正常秩序就難以維護,公共利益就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行政行為由行政機關作出后,任何公民、法人或者組織都不能無視它。不管它是否真正的合法,它首先都被視為是合法有效的,除非被有權機關或人民法院撤銷或改變。本文就行政行為停止執行的幾個相關問題進行闡釋,以期能拋磚引玉。
一、行政行為停止執行的法定情形
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就是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行為訴至人民法院后,行政主體發現自己作出的行政行為確實違法,如果執行下去,既可能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又可能導致行政賠償,因而決定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行政主體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在實踐中,一般是行政主體自行停止,不需要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原告申請停止執行的。人民法院認為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并且停止執行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可裁定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原告提出停止執行行政行為的申請;二是人民法院認為不停止被訴的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三是停止執行行政行為不會損害公共利益。
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法律、法規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行政行為應當停止執行的,行政主體必須停止執行。如行政主體不停止執行,相對人提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停止執行,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條規定:“被裁決拘留的人或者他的家屬能夠找到擔保人或者按照規定交納保證金的,在申訴和訴訟期間,原裁決暫緩執行?!比绻矙C關在這種情況下不停止執行,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裁定停止執行。
可以作出停止執行的機關是行政主體和人民法院。行政主體即行政訴訟中的被告,自行停止執行,基于兩種情況:一是自己認為需要停止執行;二是行政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認為自行申請停止執行符合條件;二是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而行政主體不停止執行,相對人申請停止執行合法的。
二、裁定停止執行的程序
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的程序,一是原告提出申請。在一般情況下,原告提出申請是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的前提條件。原告提出申請,一般要提交書面申請書,說明理由和要求。二是行政審判人員審查。行政審判人員接到申請后,要對照上述條件和情形進行審查,并提出是否停止執行的意見。三是作出裁定。對不符合停止執行條件的,人民法院作出駁回停止執行申請的裁定;對符合停止執行條件的,人民法院作出停止執行的裁定。裁定送達當事人后,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執行該裁定。停止執行不是終結執行,而是中止執行或暫緩執行,尚有可能恢復執行。如被公安機關裁決治安拘留的人交納保證金后,公安行政機關在訴訟期間停止執行,人民法院判決維持后,公安機關應當恢復執行。不過,此時執行的依據是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判決書和行政行為法律文書。
被申請執行的行政行為有哪些情形,人民法院不予執行呢?根據相關司法文件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后,應當在30日內由行政審判庭組成合議庭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就是否準予強制執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由本院負責強制執行非訴行政行為的機構執行。被申請執行的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準予執行:1.明顯缺乏事實根據的;2.明顯缺乏法律依據的;3.其他明顯違法并損害被執行人合法權益的。
?。ㄗ髡邌挝唬航魇≯蛾柨h人民法院)